【内容来源:广元日报社】
到眼科医院验光,拿验光数据去眼镜店或网上配镜,不少人这么做,原因一是省钱,二是选好看款式。但配镜讲究“量眼定制”,仅有医院的近视度数不能保证配镜科学,儿童青少年配镜更需谨慎。广元爱尔眼科医院小儿眼病及视光科主任杨茂俊提醒,儿童配镜是严格医疗行为,也是近视防控重要一环。科学配镜才可将发生视疲劳的可能性降到极低,有效延缓近视发展。
医学验光+科学配镜,儿童近视防控更有效
近日,有媒体报道,25岁的小章(化名)于医院进行了专业验光,获取精准验光数据后,在网络购买了一副当下流行的大框眼镜。然而,佩戴新眼镜后,出现了视物扭曲、头晕眼花的状况。随后至眼科医院检查发现,小章瞳距较小,而其所选大框眼镜的框心距较大,镜片加工时产生了较大移心量,致使镜片光学中心无法与眼睛瞳孔中心位置相匹配,因错位引发了视物扭曲和持续性视疲劳。
倘若儿童配镜也采用“医院验光后到院外配镜”的方式,可能对孩子的近视防控产生不利影响。这是因为儿童配镜属于严格的医疗行为,并非简单的商品交易。儿童近视防控具有明确的医疗属性,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医生团队、视光验配团队提供专业服务,以及进行长期持续的复查和随访。
儿童近视防控管理,越早开始越好
据了解,新生儿眼球通常呈现为远视眼状态,此种生理性远视被定义为远视储备。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,远视储备会逐渐降低。一般而言,大约到12 - 15岁时,眼球发育为正视状态,这一发展过程被称作正视化。倘若儿童过早且过度地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,例如在6岁前就已将远视储备消耗殆尽,那么在小学阶段,其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近视。
“严格来说,防控近视越早开始越好,这样能早点发现并采取措施。国家卫健委的《近视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也说了,从孩子一出生就应该定期做眼保健和视力检查,到了两岁就开始做屈光筛查,尽早发现孩子常见的眼病、视力问题以及远视储备不足等情况。 ”杨茂俊主任表示,实际上许多家长在孩子已经近视之后才开始进行近视防控,然而实施防控举措比不防控或者进行无效防控更为有益。
此外,杨茂俊主任还强调近视“防”比“控”更为重要。因近视导致的眼轴增长不可逆,预防近视可降低孩子未来患近视的风险,最大程度避免严重、不可逆的眼病。控制近视虽重要且必要,但它是近视发生后的“止损”,无法消除近视及结构性风险。
眼科医学专业性,科学制定实施儿童近视矫正方案
针对儿童近视,最为常见的矫正方案为采用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。其中,角膜接触镜又可细分为软性接触镜、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以及角膜塑形镜(OK 镜)等类别。此外,还存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(儿童手术通常适用于患有病理性近视及相关并发症的儿童,例如对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,可施行后巩膜加固术)。至于何种孩子适合何种矫正方案,唯有具备眼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医生方可进行科学制定。
杨茂俊作为主任医师,具备多年小儿近视防控经验,一直高度重视近视防控的全流程工作。她表示许多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,儿童及青少年的视觉问题通常更为复杂(如弱视、斜视、双眼视功能异常等),更需要眼科医学方面的专业指导。例如,对于有斜视的孩子可能需要手术矫正,可能验光时需对瞳距进行调整或加入棱镜,若在院外配镜未依据完整数据进行,则可能会对矫正效果产生影响;又如,医院会定期为孩子开展复查工作,复查内容涵盖视力变化、镜片适配性、眼轴长度动态监测、镜架是否变形等方面。
定期复查:被90%家长忽视的“防控保险”
杨茂俊主任表示,近视防控的效果从来不是一副眼镜本身决定的,依靠的是背后的医疗体系,从医生诊断到方案定制,从效果追踪到方案调整,每个环节都影响最终结果。
“当然,仅有这些医学保障尚不足够。若要做好儿童近视防控管理工作,尤其应重视每3 - 6个月开展一次定期复查。复查能够对情况进行动态监控,并适时调整矫正方案,发挥‘防控保险’之功效。然而,90%的家长在不同程度上对此有所忽视。此外,还需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,诸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、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,坚持每日进行2小时的白天户外活动等,以此防止‘远视储备’过度消耗。 ”